霸道之世,政教不从天理良知出,而是由意发出。
同样值得重视的,还有周初存亡续绝的德政。内在本质是仁义和信托,而非霸权和契约。
遗憾的是,当代政治学研究严重缺乏政治实践智慧,故未能将‘政治道德纳入视野,这正暴露了其不成熟性。谢茂松则中肯指出:政治乃是一种实践知识,理解了政治道德,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为政者个人的道德与能力不是两件事,而是在最高层面,即政治道德与政治智慧上的合一。完全有理由讲,解释德一词,也即是去作一部文化史,而尤为必要者当属还原德字的上古意涵。此种超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,既是一种统一的治理体系,亦是一种统一的道德秩序。儒家修德达致的范围并非限制于某一诸侯国,而在于普天之下。
孔子的一匡天下(《论语·宪问》)、孟子的定于一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及荀子的壹天下(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)都体现出儒家大一统的愿景。殷人之所以任西周王朝的官僚,不再是因为他们的族氏身分,而在于他们的能力。第二、支配者的权威来自于道德人格的感召,它固然有一部分是由服从者主观认定和自由给予的。
以治人之度自治,是为礼不敬也。在此意义上,当可理解为何会有德者得也的古训。萨孟武曾考辨说:政治上所谓贤者,不是指清恪谨慎循规蹈矩之徒,而是谓识大体,知权经,而有佐国之才之人。化就是要你推开一步,让物物各得其所,各正性命。
《春秋繁露·灭国上》则讲:王者,民之所往。这种政治理性及其模式使得西周得以持续扩展政治版图,不断促进民族融合(以形成中华民族的早期形态)。
而天地之大德不是别的,正是一个生字,亦即生生之德。徐复观曾对此再三致意,甚至不惜称之为德治的本质:先秦儒家,凡是在政治上所提出的要求,都是对统治者而言,都是责备统治者,而不是责备人民,这可以说是一个‘通义,此即‘德治的本质。然而还应强调的是,中国对四夷是承认‘皆有性,并非讲德化时就抹煞其‘个性。儒家修德达致的范围并非限制于某一诸侯国,而在于普天之下。
但仅仅依靠礼是不够的,还需辅以刑的手段,故孔子曰:其为教,古有礼然后有刑,是以刑省。前者是父教子,后者是君导臣,所达到的境界,统称为德化。质言之,就是既以德性设计制度,又以制度养成德性。《大戴礼记·礼察》说得非常精彩:凡人之知,能见已然,不能见将然。
(《礼记·表记》)周人用宗法—封建—礼乐这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,取代了殷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治理,代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治理,并再三强调礼之重要性,如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关键词:先秦儒家 德 德性政治 中国政治理论 一、德性政治是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 文化学者张旭东指出: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人不是儒家意义上的传统的中国人,但它却依旧处在传统内部的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之中,包含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种种元素,并以自身现实中的活动为中介,把这些‘文化因素转化为一种崭新的价值和精神力量。
正如告子所言的生之谓性,性者生之质。对于作为新中国根基的新人而言,一系列近代以来确立下来的普遍观念,如自由的观念,人的尊严和平等,民主的观念,创造和对幸福的追求,等等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伦理基础、文化基础、政治基础、道德基础,是她合法性的真正来源。
笔者兼收邹晓东及斯维至两家观点,更借助郑开出色的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研究,将前诸子时期或前轴心时代的德义归纳为二:(1)谋求(seek/strive for)(动词)。中国人或中华民族(共同体),是经由历史观、治理实践和共同的文明生活长期塑造出的、具有生生不息精神的历史主体。孙庆伟甚至指出:早在更古远的帝喾时代,其与帝颛顼相比的进步即主要表现为德的萌芽,如称帝喾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,又称其色郁郁,其德嶷嶷,帝喾之国不仅兼具世俗权力和宗教力量,更有人文精神的滋生,必然是当时文明化程度最高的‘中国。此种新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具有多样性、流动性和开放性,但也呈现为一种不断推出自身之外,但又不断回到自身基本诉求、基本认同、基本价值理念和指向的往复运动。从此种现代性发生学观之,17-18世纪资本主义商业社会兴起之际存在一场内生的人性争论过程,彼时欧洲思想家们从欲望(passions)中分解出利益,使之成为一种温和无害、足以平抑驯化其他有害欲望的特殊欲望,成为沟通、平衡欲望和理性的桥梁。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第三十五条指出: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,是人民的公仆,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。
唯有将包括文明/教化引入何谓中国的讨论,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整全的主体意识,进而提升我国的学科、学术与话语体系的原生创制能力。借助对于前诸子时期德的字义及德性政治思想的粗略梳理,可知德性政治的浮现,关键时刻乃在于殷周之际,主要特点是以人文觉醒为表征的政治理性化过程,即从上古时期具有萨满主义色彩、以事神为主的德义,走向西周作为宗法文明核心、以人文为导向、以礼乐为载体的德义。
而中国的‘文化不是culture,而是civilization。胜利者破人之国而非灭人之族,失败者丧失其戎却能不失其祀,可被视为基于政治人道主义的国(政治—军事概念)与族(文化—宗教概念)之间的适度分离,亦构成传统中国国家世俗理性早启的重要环节。
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,刑是以繁。三、重构先秦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 有学者指出:前孔子时代,中国有两次价值和思想危机,分别是殷周之际和春秋时代。
德在建构中国认同方面确具历史作用,而且成为文化中国概念背后的思想基础,是‘中国所以是‘中国的度量衡(标准和尺度)。借用马克斯·韦伯(Max Weber)对于正当性的分类阐发,石氏认为儒家的政道是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(Charisma)的形态。《礼记·表记》说:君子议道自己,而置法以民。因此天子为天所立并被委以统治之任。
假如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‘有中国特色的概念、价值观、思维方式(例如礼、德、孝、忠君、‘大一统观等)是永恒的和内在的,从‘三皇五帝时代而有的。这就好比一个艺术家,虽然不计代价地为追求美学而委身,却也乐见其艺术作品能卖得一个好价钱。
人民虽然‘自然,仍待圣人的‘辅,辅依然是‘为,不过这种‘为,是以人民为‘主,而统治只居于‘辅的地位,这边没有统治者的私意杂在里面。而宗周成为王朝文化传播的核心,贵族子弟学成后将宗周的文化带回封国,封国本身的学校,又再将文化进一步传递到次级贵族的采邑,成为树状的传播模式。
治人的、政治上的标准,当然还是承认德性的标准,但这只是居于第二的地位,而必以人民的自然生命的要求居于第一的地位。5、制度-礼法合治 徐复观将儒家政治思想的最高原则便宜称为德治主义,将其基本努力的对象便宜称为民本主义,而把原则落到对象上面,则以‘礼经纬于其间,我们或可称之为礼制主义。
若对臣民采取兵刑(王化),威慑四方,则属于例外。德以柔中国,刑以威四夷。在萨满式的泛太平洋文明之中,中国文明表现尤其凸显天人沟通的特色。然而,‘礼之一字却意味着高尚与谦冲的文明,全然摆脱了斗争冲突中的丑陋与血腥味。
比起商代,企图将古代的城邦国家杀害其贵族,强力压抑成为农业聚落,并且俘虏敌人为奴仆,不幸者用之于祭祀,周人算得上宽宏大量了。尽管前文已略述儒家德性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历史呈现,但其在当代中国政治之中是否仍然有其流风遗韵,抑或已然成为纯粹僵死的文物了呢?王光松曾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,从史的角度追溯了该问题的生成及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,进而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。
谢大宁甚至称德为儒学的基源问题,并高度重视孔子思想的前理解,将孔子视为周文的诠释者,进而以德为枢轴型塑孔子之前儒学的形成过程:(1)德在殷周大致是关联着天命而言,受命者为天所庇佑,周人昌言以德配天,以礼乐制度证明德命之常在。故‘天‘人之间可落实为‘位‘德之间。
儒家的天命观中的一个特点是天命与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,而德和命是联系在一起的。王柯详细阐发了文明论的华夷观,尤其是将‘天下与‘德视为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。
本文由七老八十网新时代“昭通印象” | 十字路口,我们在等待……七老八十网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广东东莞空气质量再次挺进全国前20强”